汇享文档>基础教育>试卷试题>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年高三统一练习(一模)-历史+答案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年高三统一练习(一模)-历史+答案
格式:pdf页数:22页大小:1.1 M上传日期:2024-04-03 10:14浏览次数:195侵权/举报

石景山区2024高三统一练习

历 史

本试卷共8页,100 分。考试时长 9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

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15 题,每题3 分,共 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

项。

1. 新石器时代众多文化遗址已出现原始的龙纹,如鱼龙、蛇龙、猪龙、鳄龙等,后来以蛇与鳄为主体,兼

取其它一两种动物特征。夏商时期龙纹更加抽象化,拼合了更丰富的动物特征,用“百物”特点奠立了后

世龙形象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早期的中华龙文化( )

红山文化玉龙 商朝妇好墓玉龙

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密切相关 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说明了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 反映了早期手工技艺的精巧细致

A. B. C. D.

2. 《汉书》记载:“汉兴至于孝武……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

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以通西域,鬲(隔)绝南

羌、匈奴。”四郡的设置( )

A. 为张骞通西域创造了条件 B. 阻断了匈奴与外界的联系

C. 使河西走廊地区得到开发 D. 加强了对西域的 行政管理

3. 东晋时期,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被称为“侨人”,东晋设置与侨人原籍同名的州、郡、县对其进行管

理,称为侨州、侨郡、侨县。起初东晋给予侨州郡县有户籍的侨人免除赋役的优待,而且对侨州郡县的豪

强大族荫庇人口的做法也未加以限制。东晋的上述做法在当时( )

鼓励了北方人口南迁 有利于江南地区开发

带来了一些社会隐患 导致了东晋政局动荡

A. B. C. D.

4. 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国初罢节镇统支郡,以转运使领诸路事,其分合未有定制。”

“后乃尽革行中书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及羁縻诸司。”

第1页/共7页

“上以民少吏多,思革其弊命大加并省,因山川形便,分为十道。”

“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A. B. C. D.

5. 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起,清政府在西方耶稣会士的帮助下,历十年之久,对全国进行了大规模

的土地测量,并利用欧洲测绘技术制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绘制( )

A. 为《尼布楚条约》签订提供依据 B. 顺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C. 反映了士人热心西学的 开放心态 D. 开创了绘制疆域地图的先例

6. 1861 年初,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办理外交事务;1861 年后,英、法、俄、美相继派遣公使常驻北

京;1866 年,清政府派使团往欧洲各国游历;1867 年派外交使团出访欧美各国;1875 年派郭嵩焘为驻英

国公使。这些事件表明清政府( )

A. 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履行了《南京条约》的规定

C. 逐渐融入近代国际外交体系 D. 学习西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7. 下表是清末民初两个时段民营企业和官办企业的资本年平均增长率

时段 时段一(1894-1913) 时段二(1913-1920)

民营企业 15.08% 10.54%

官办企业 14.54% 3.81%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A. 时段一两种企业的数量远高于时段二 B. 时段一两种企业发展水平高于时段二

C. 时段二民营企业比官办企业发展更快 D. 时段二两种企业资本总额呈下降趋势

8. 下图是毛泽东《兴国调查》的目录及内容简介( )

序言:介绍了调查背景、内容和方法。因为敌人进攻罗坊,被迫结束了调查。

一 八个家庭的观察:细述了 8 个家庭的人员组成、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

二 本区旧有土地关系:地主富农人数不过百分之六,却占百分之八十的 土地。

三 斗争中的各阶级: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手工工人、商人、游民等。

四 现有土地分配状况:详述了分田地、分山林等 6 个方面。

五 土地税(又叫公益费)。

六 苏维埃:介绍了区政府、乡政府等人员组成情况并指出存在的弊病。

七 农村军事化:介绍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红军预备队等情况。

这篇报告可以用于研究( )

第2页/共7页

A. 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建设 B. 大生产运动和“三三制”原则

C.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9. 据山东某县志记载,1949 年该县私营商户有 208 家,到 1951 年底全县有证个体商户已达 3334 户。该

县私营商户的增加( )

A. 得益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 反映出经济建设中有冒进势头

C. 有利于该县国民经济的恢复 D. 说明中共八大的方针得到贯彻

10. 有同学在探究中非关系时搜集了如下的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坚定支持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运动,1958 年两国建

交;1971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阿尔及利亚等 23 国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2018 年中阿签署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

的合作备忘录,2023 年 1-11 月双边贸易额达 91.5 亿美元。

该资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 )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积极发展与非洲国家间的关系

推进“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 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A. B. C. D.

11.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有人发现自己丢失的物品在另一人手中,而且有证人能证明这件物品是自己

的,而占有此物的人则说此物是买来的,买时有证人在场。如果双方均能提供相应的证人,法官就应该审

理此案,而且双方证人皆须就其所知声明于神之前。这说明古巴比伦( )

以法律调节社会纠纷 司法审判重视证据

以法律维护民主政体 司法审判迷信神意

A. B. C. D.

12. 葡萄牙殖民者曾通过向巴西当地村落提供武器并与之结盟的方式,让当地人帮助其砍伐能制作染料的

红木。种植园经济发展起来后,染料木商业价值下降,当地人则被驱赶到了更为偏远的地方。对此理解准

确的是( )

A. 葡萄牙以结盟的方式统治巴西 B. 掠夺资源是葡萄牙的殖民方式之一

C. 原住民是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 D. 葡萄牙的殖民统治破坏了玛雅文明

13. 英国都铎王朝女王伊丽莎白经常把某些有利可图的商品专卖权赐给宫廷大臣和亲信,1597 年议会向女

王提出抗议,无果。1601 年议会再次提出抗议,并得到伦敦市民支持,女王不得不停止滥发专卖权。这表

明当时的英国( )

A. 议会权力高于国王权力 B. 国王的权力相对比较弱小

第3页/共7页

C. 封建专制统治受到挑战 D. 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权力

14. 1844 年诗人海涅写下了诗歌《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

齿”。恩格斯说这是他所知道的“最有力的诗歌之一”。海涅的这首诗之所以“有力”是因为( )

A. 宣传了《共产党宣言》的主张 B. 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C. 盛赞了工人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D. 推动了国际工人的联合

15. 2015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例如规定发达

国家的缔约方应当努力实现全经济范围内的绝对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的缔约方应当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渐

转向全经济范围减排或限排的目标。《巴黎协定》的这一原则( )

体现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关注了缔约国经济的差异

尊重了缔约国发展的历史 消除了缔约国存在的分歧

A. B. C. D.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5 题,共 55 分。

16. 中国古代的 礼与法

材料一 《论语子路》中记载,楚国有“直躬者”(坦白直率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告发

了自己的父亲。孔子不赞同“直躬者”的做法,他认为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韩非子五蠹》也

记载了楚国“直躬”告自己的父亲偷羊的事,处理此案的楚国令尹(掌握军政大权的高级官员)认为“直

躬”此举不孝,便定了他死罪。韩非子则认为“直躬”虽然是“父之暴子”,但却是“君之直臣”,令尹这

样处理此事,楚国就没有人敢告发坏人坏事了,对君主而言,这不是“社稷之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令尹和韩非子对于儿子告发自己父亲这件事的看法,并指出他们看待此事

的出发点。

材料二《唐律疏议》“名例篇”规定:同居相为隐,即亲属犯罪可以相互容隐,而容隐制度适用的主

体中有一类人是“大功以上亲”(“大功”是中国古代礼制“五服”制度中的一级),即包括父母、祖父母

等在内的血缘比较近的亲属。“斗讼篇”规定:告祖父母、父母者处以绞刑。父为子天,儿子可以为父亲

隐瞒,如果父亲有过失,儿子应该恭恭敬敬地劝谏,尽到孝道,不让父亲身陷囹圄,“若有忘情,弃礼而

故告者,绞”。同时还规定,以上两条法律都不适用于长辈有谋反(危害社稷)、大逆(毁坏宗庙、陵寝、

宫阙)、谋叛(背叛国家)等罪的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评述《唐律疏议》的上述规定。

17. 教育思想

材料一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

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他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

第4页/共7页

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朱熹还认为,历

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

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

材料二 19 世纪末,严复等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从改造国民性的角度来探索中国转型的新路

径。严复在借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三育”论,主张培养德智体并重的真国

民。他认为中国积弱积贫的根源在于民力已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鼓民力、开

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是指提倡体育,训练国民强健的身体;“开民智”是指开发人民的智慧,提高

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改革科举制度,讲求西学;“新民德”的目的是培养人民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

与精神。这成为中西方教育理论思想交融的契合点和起始点,拉开了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序幕。

——摘编自李素敏、张思远《我国“五育”思想的历史脉络、基本特征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严复教育思想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时代背景。

18. 百年首钢

首钢,自 1919 年扎根于石景山起,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百年历程。各个时期在工人中传唱的歌

谣,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所处时期 歌谣内容

蒿草半人高,烟囱鸟做巢,黄沙吹满面,野兔遍地跑。

总也不出铁,生活没依靠,救国更没招。火车一冒烟,

来到石景山。干的牛马活,吃的混合面。鞋子没有底,

1919-1948

袜子耍了圈。鬼子刺刀下,早晚一命完。要想回家去,

没有盘缠钱。工人天天盼,鬼子早完蛋。

金元券法币票,开支发了一大抱,一斤粮食买不到,饿

得肚子咕咕叫,工业救国成口号。

修好旧机车,点燃炉中火,炼出好铁水,献礼新中国!

1949-1978

一天打破两面鼓,两天敲碎三面锣,不是锣鼓质量差,

是社会主义建设喜事多!

说改革,话开放,工资年年往上涨,做主人,创第一,

1979 年以来

我为四化多炼钢!迎奥运,大搬迁,转岗分流没怨言,

第5页/共7页

奔赴河北曹妃甸,还给首都蓝蓝的天!海滩新建大钢广,

挺进世界 500 强,炼出一流优质钢,再创首钢新辉煌!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以“百年首钢与时代变迁”为主题,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

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9. 20 世纪世界史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903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46年

年 生

1908 印度孟买工人反英

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年 政治总罢工

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年 发

1917

俄国十月革命 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19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

巴黎和会召开 1957年

年 地球卫星

1922 埃及宣布为独立的 “非洲年”,17 个非

1960年

年 君主立宪国家 洲国家独立

1929 卡斯特罗宣布古巴为

经济大危机爆发 1961年

年 社会主义国家

1931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

年 变

19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

1991年 苏联解体

年 统,开始新政

1939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年 面爆发

第6页/共7页

联合国、国际货币 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

1945

基金组织、世界银 1999年 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

行成立 部主权

根据上表,选取三个及以上事件,围绕 20 世纪的世界史,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就该主题加以阐释。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 秦汉与罗马

材料一 罗马的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罗马帝国,只是环地中海的上层精英大联合,基层

群众从来不曾被囊括其中,更谈不上融合相通。罗马的行省中,只有贵族、官僚能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

本上不会拉丁文。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材料二 秦汉完成了“从封建到郡县”,打通了上层与基层,创立了县乡两级的基层文官体系。由官

府从基层征召人才,经过严格考核后派遣到地方全面管理税收、民政、司法和文教,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

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即便中央政权崩塌,基层的人民还能看懂同样的文字,遵循同样

的道德,理解同样的文化。

材料三 秦汉与罗马,都对后世具有独特价值。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政治基因,而中国“秦汉之世,实

古今转变之大关键也”。这两条不同的文明道路,各有高峰低谷。我们应当从高峰中体会到彼此的优点,

从低谷中体会到彼此的缺陷,再寻找各自改进之途。

——以上均摘编自潘岳《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罗马帝国为什么“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与罗

马帝国相比,秦汉时期在国家治理上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秦汉与罗马对后世的独特价值,简要谈一谈这两种文明道路对我们的

启示。

第7页/共7页

石景山区 2024 年高三统一练习

历 史

本试卷共8页,100 分。考试时长 9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

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15 题,每题3 分,共 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

项。

1. 新石器时代众多文化遗址已出现原始的龙纹,如鱼龙、蛇龙、猪龙、鳄龙等,后来以蛇与鳄为主体,兼

取其它一两种动物特征。夏商时期龙纹更加抽象化,拼合了更丰富的动物特征,用“百物”特点奠立了后

世龙形象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早期的中华龙文化( )

红山文化玉龙 商朝妇好墓玉龙

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密切相关 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说明了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 反映了早期手工技艺的精巧细致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

代之所以集合多种动物特征奠立龙形象的特征,是因为当时盛行自然崇拜,将动物作为部族图腾,正

确;集合多种动物特征奠立龙的形象,体现了多种文明的融合,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正

确;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期,华夏认同的观念尚未形成,错误;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些手工产品较

为精巧,也反映了早期手工技艺的精巧细致,正确。由此可知,B 项正确,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2. 《汉书》记载:“汉兴至于孝武……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

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以通西域,鬲(隔)绝南

羌、匈奴。”四郡的设置( )

A. 为张骞通西域创造了条件 B. 阻断了匈奴与外界的联系

C. 使河西走廊地区得到开发 D. 加强了对西域的行政管理

【答案】D

【解析】

第1页/共 15页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及所学

知识可知,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属于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管理,D 项正确;河西四郡的设置在张骞通

西域之后,排除 A 项;虽然河西四郡有利于减少匈奴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但没有“阻断了”匈奴与外界

的联系,排除 B 项;在汉朝设置河西四郡前,河西走廊地区就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并非河西四郡的设置使

得河西走廊地区得到开发,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 东晋时期,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被称为“侨人”,东晋设置与侨人原籍同名的州、郡、县对其进行管

理,称为侨州、侨郡、侨县。起初东晋给予侨州郡县有户籍的侨人免除赋役的优待,而且对侨州郡县的豪

强大族荫庇人口的做法也未加以限制。东晋的上述做法在当时( )

鼓励了北方人口南迁 有利于江南地区开发

带来了一些社会隐患 导致了东晋政局动荡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根据“起初东晋给予侨州郡县有户籍的侨人免除赋

役的优待,而且对侨州郡县的豪强大族荫庇人口的做法也未加以限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免除赋

役或者允许豪强大族荫庇人口的做法,减轻了南迁人口的负担,实际上是在鼓励北方人口南迁。大量北方

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从而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待北方侨民免收赋税的做法容易引发南

北民众的矛盾,从而带来了一些社会隐患。符合题意,A 项正确;这些做法并没有导致东晋政局

的动荡,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4. 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国初罢节镇统支郡,以转运使领诸路事,其分合未有定制。”

“后乃尽革行中书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及羁縻诸司。”

“上以民少吏多,思革其弊命大加并省,因山川形便,分为 十道。”

“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中的“转运使”并结合所学判断可知这描述的是宋朝

的政治制度;根据中的“尽革行中书省”并结合所学判断可知这是明朝时期的废丞相;结合所学内容可

知,是唐太宗的主张;根据中“除置部刺史”并结合所学判断可知,这是汉代设立刺史制度。由此按照

第2页/共 15页

时间先后排列可知,正确顺序应该是,D 项正确;ABC 项排列有误,排除。故选 D 项。

5. 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起,清政府在西方耶稣会士的帮助下,历十年之久,对全国进行了大规模

的土地测量,并利用欧洲测绘技术制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绘制( )

A. 为《尼布楚条约》签订提供依据 B. 顺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C. 反映了士人热心西学的开放心态 D. 开创了绘制疆域地图的先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康熙帝时期,我国是大一统的多民族统一国

家,《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绘制有助于中央政府掌握全国的地理情况,顺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B 项

正确;《尼布楚条约》在 1689 年已经签订,排除 A 项;《康熙皇舆全览图》绘制的事中国的地理情况,并

不能反映对西学的热衷,排除 C 项;“开创……先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在清朝之前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疆

域地图的绘制,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1861 年初,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办理外交事务;1861 年后,英、法、俄、美相继派遣公使常驻北

京;1866 年,清政府派使团往欧洲各国游历;1867 年派外交使团出访欧美各国;1875 年派郭嵩焘为驻英

国公使。这些事件表明清政府( )

A. 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履行了《南京条约》的规定

C. 逐渐融入近代国际外交体系 D. 学习西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办理外交事务”及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

门的设立推动了外交近代化,据材料“1861 年后,英、法、俄、美相继派遣公使常驻北京;1866 年,清

政府派使团往欧洲各国游历;1867 年派外交使团出访欧美各国;1875 年派郭嵩焘为驻英国公使”及所学

知识可知,外国派遣公使到北京,清政府也派遣驻外国大使,反映了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材料整体反映

了清政府逐渐融入了近代国际外交体系,C 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 项;《南京条约》并没有规定允许列强公使进驻北京,这是《天津

条约》的内容,排除B 项;材料反映的是外交制度,并非政治体制,排除D 项。故选C 项。

7. 下表是清末民初两个时段民营企业和官办企业的资本年平均增长率

时段 时段一(1894-1913) 时段二(1913-1920)

第3页/共 15页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