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享文档>基础教育>试卷试题>吉林省梅河口五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答案
吉林省梅河口五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答案
格式:pdf页数:19页大小:864.5 K上传日期:2024-04-05 09:34浏览次数:232侵权/举报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距今 9000—7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前中期,耕作制度由最初的生荒耕作制向熟荒耕作制过渡,即由砍

倒烧光、刀耕火种、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转向利用石铲(石耜)、石锄进行土地加工,连种若干年、撂荒

若干年的熟荒耕作。这一转变( )

A. 巩固了小农经济地位 B. 表明原始的农耕出现

C. 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D. 保证了人力资源需求

2. 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管理归服的

“臣邦”和有蛮夷聚居的“道”;统一六国后,属邦与郡平级,主要在陇西地区辖有县、道,管辖界内的

蛮夷和秦人。这一变化( )

A. 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 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

C. 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 D. 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

3. 下表所示为东汉与盛唐城市分布的 情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黄淮地区 长江—珠江地区 西北 总数

朝代 统计年份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东汉 140 700 59.3% 383 32.4% 98 8.3% 1181 100%

盛唐 740 615 37.5% 964 58.8% 60 3.7% 1639 100%

A. 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B. 水运交通主导城市分布

C. 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 D. 关中的城市化水平最高

4. 宋仁宗时的庆历新政,规定了省试先后分策、论、诗赋三场。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改用大义、论、策

取士,其中的大义或经义,要求考生用作文的方式来阐发儒家经典的义理,而论和策和之前一样均是考查

对时弊的解决方法。宋代两次变法中的这些举措( )

A. 注重选拔实用人才 B. 旨在培养变法人才

C. 触及官僚集团利益 D. 要求官员熟悉政务

5.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李二曲指出, “真知乃有实行,实行乃为真知”,主张用“酌古准今,明体适用”的

实学取代“凭空蹈虚,高谈性命”的俗学,把那些“明体而不适用”的人皆视为“腐儒”。这一主张蕴含

( )

A. 经世致用的思想 B. 薄古厚今的倾向 C. 天人合一的精神 D. 社会变革的意识

6. 张之洞是晚清重臣,在中国近代历史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表中实践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实践 结论

1884年4 月,任两广总督,积极联合黑旗军抗 保证清政府在对法军事斗

A

击法国侵略。 争中取得彻底胜利。

1893年 11 月,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 对清朝统治起到了双重作

B

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用。

1895 年,赞助和同情康有为 创办强学会,并捐 积极参与政治体制变革,突

C

5000 元以充会费。 破中体西用的思想桎梏。

1900 年,同刘坤一等地方总督联络,签定了《东 促使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开

D

南保护约款》。 始走向解体。

A. A B. B C. C D. D

7. 甲午战后, “西政”一词逐渐流行,1898 年初康有为在上书中说: “西政新书,多出近岁。”甚至张

之洞也以为“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西政”一词的流行,反映了( )

A. 维新救国思想成为主流 B. 现代国家认同观念兴起

C. 有识之士对西学认知的深化 D. 民族救亡自强意识开始觉醒

8. 如图为 1938年6 月《抗战画报》刊登的漫画《占领了徐州吗?》,画面中一断手的日本兵被各路反攻枪

口所逼,正狼狈逃离徐州。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徐州会战取得伟大胜利

C. 抗日宣传坚定国人抗战信心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扩大

9.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地区的许多农民利用便利的通勤车到城里售卖自家农产品,并捎回紧俏商品,日

渐形成独树一帜的东北早市文化。由此可知东北早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B. 居民较强的晨间消费需求

C. 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 D. 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发展

10.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中国水稻开始进入非洲。2006 年我国派遣 100 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 10

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同时,一批有技术、有资金、具备国际视角的农业企业与各个援非示范中

心合作,推出规模化、公私合营的经营模式。此举( )

A. 实现了非洲粮食自给 B. 改变了当地饮食文化

C. 有助于中国脱贫攻坚 D. 彰显了中国责任担当

11.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修建苏撒宫殿的诏书上写着:“这就是我建立的宫殿,其装饰材料来自远

方……那些加工石料的战俘是爱奥尼亚人和萨迪斯人。那些制造金器的金匠是米底人和埃及……那些制造

砖坯的工匠是巴比伦人。”这说明大流士一世( )

A. 注重建筑技术国际合作 B. 能够广泛动用帝国资源

C. 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 D. 依靠战争不断扩大疆域

12. 12 世纪,法学在西欧复兴,形成了律师职业伦理理论:律师是“骑士兼教士”,即律师不得违背良心而

辩护的原则:律师是“法官的奴仆”即律师是帮助法官发现真相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强调了律师职业的社会责任律师为被审判者辩护,维护被审判者利益

司法实践中应坚持程序公正律师应当陈述真相,不得干扰法官的判断

A. B. C. D.

13. 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等国先后提出“发现论”“无主地论”“无主领土论”和“优

先权论”,这些理论由完全否定到部分承认土著对土地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占有,但都宣告殖民地终归“文

明国家”所有。这些理论( )

A. 维护了土著土地所有权 B. 服务于欧洲的殖民扩张

C.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扩大了国际法适用范围

14. 1789 年,法国国民议会里的多数派因其对英国政治制度的推崇,被同时代人嘲讽为“英国迷”。“英国

迷”试图将英国经验与法国国情相融合,通过借鉴英国政制,革新法国政治制度。“英国迷”的政治主张

( )

A. 表达了稳定政治秩序的诉求 B. 推动了法国民众革命热情的高涨

C. 助推了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D. 实现了英国经验与法国国情融合

15. 下图是 1947 年发表的 一幅漫画,名为《来自德里的黑马》。作者给漫画的配文是“有这个马鞍盖在马

身上,没人会关注其他事情的。”该漫画反映出( )

A. 英国妥善解决殖民统治危机 B. 印巴民族独立运动最终胜利

C. 南亚地区已被埋下冲突隐患 D.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16. 1945 年,联合国颁布的《国际法院规约》中使用了“文明各国”用语。近年来,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

进行反思,一致认为“文明国家”一词过时,不应再使用。2021 年该委员会拟定的《一般法律原则》中

以“国际社会”替代“文明各国”用语。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文明观念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B. 联合国尊重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

C. 大国主导国际格局发生改变 D.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 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谨按兵部职方清吏司,掌天下地图、城隍、镇成、烽堠之政,其要害重大者,莫如九边,而事

之不可臆度者,亦莫如九边。本兵之在朝廷,九边之枢也,其机自职方始,非考验素定,宁无负明时之委

任耶!焕不敏,承乏是司,窃用惧焉!乃拣集堂稿,博采边疏,询诸边将、译使,有所闻遂书之册,积久

编次成书,分类备考。我国家……混一寰宇,东至辽海,西尽酒泉,延袤万里。中间渔阳、上谷、云中、

朔代,以至上郡、北地、灵武、皋兰、河西、山川联络,镇屯带甲四十万,据大险以制诸夷,全盛极矣。

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镇守皆武职大臣,提督皆文职大臣,又

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亦称二镇,遂为九边。弘治间设总制于固原,联属陕西诸

镇,嘉靖间设总督于偏同,联属山西诸镇,镇戍之严,未有过于今日者。

——摘编自(明)魏焕《皇明九边考》(1542 年以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设立九边重镇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皇明九边考》的史料价值。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是成也贸易败也贸易。由于岛国城邦的更迭,地理位置和体制,早期形

态的城市是防御为主;但是城市本身跟随贸易和工商业自发生长,城市或者城邦的存亡更选并不影响人民

的富足安定。不同于欧洲地缘城邦和自由贸易的社会模式,中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隔绝,相对安宁的延

续了几千年的血缘宗亲和封建帝制统治,城市布局一直遵循天圆地方、阴阳五行、尊卑有序的文化指导思

想,反映在城市平面形态上就是主座居中,左右对称的轴线布局手法。在实际的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如山

地、水乡,虽有一些变异,但也尽量遵循这一主导思想。

——摘编自张延生《中西古典理想城市的形态比较》

材料二 关于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中的传承与创新,费正清着重强调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另一批学者则

认为中国城市发展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内部结构。建筑风格呈现中西合壁的特色,布局呈现中国传统建筑空

间与近代化街道空间的结合。通商口岸城市选址时倾向于远离老城区之处,以环城道路代替封闭性城墙。

从全国口岸城市来看,西北城市依山布局,江南城市临水设街,平原城市平缓开阔,沿海城市随海就势。

城市出现工业区、工业居住区、物流区、集体住宅、商业区、行政区、娱乐区等新的功能分区,并不断向

城市郊区或外围乡村扩展。

——摘编自《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平面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影响古代希腊罗马和古代中国城市布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城市的布局特点。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于 1828 年开始修筑第一条铁路。从 19 世纪 50 年代起,美国的铁路建设就快速发展起来

了,不仅铁路线路越来越长,还出现了铁路建设的一体化趋势,即铁路建筑的重点转向发展联运线路,以

便于远距离地运送货物和旅客,同时也便于对铁路交通流量和收费标准的管理。从此,美国人口居住的主

要中心都通过各铁路线联接起来了。到 1870 年,美国的铁路体系已不再是地方性的,而成为全国性的了。

——摘编自胡才珍《略论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互动手段的现代化》

材料二 日本人起初不欢迎铁路,视铁路为“怪物”,群起反对。被迫开放国门后,德川幕府曾派代表

赴欧美等地,直接体验了火车带来的便捷。明治政府成立后,伊藤博文等人极力呼吁铺设铁路,以京滨铁

路建筑“比较容易,费用相对较少,收支状况亦最为有利,并在政治、文化方面取得很大的启蒙效果”为

由,力主将其放在优先位置。京滨铁路作为日本第一条铁路,于 1870 年 4 月动工,1872 年 10 月全线竣工。

该铁路的建成大为改变日本人民对铁路的错误认知,并为日本培养了一批铁路建设人才。

——摘编自祝曙光《日本铁路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中期美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美国相比,日本近代铁路建设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近代铁路

建设的历史作用。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克隆”一词是英语“clone”的音译,原用于表示植物“无性繁殖”,后成为一种利用生物

学手段实现“无性繁殖”的技术总称。

1935 年 Spemann 设计的实验获得诺贝尔奖,人类由此开启了脊椎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新时代。

1973 年生物学家成功克隆鱼。

1996 年克隆羊“多莉”诞生。

2017 年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克隆猴只是灵长类克隆技术研究的第一步,再度引发关于“克

隆人”的关注和热议。

——摘编自颜婷、黄浩《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引发的思考》

材料二 科学具有客观的标准性、严密理性的思维方法,使其备受尊崇。相当长时间科学知识的“确

定性”和“绝对真理性”成为一种既定认识,出现科学至上现象。

——摘编自陈跃文《关于科学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与社会”这一主题自拟题目,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距今 9000—7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前中期,耕作制度由最初的生荒耕作制向熟荒耕作制过渡,即由砍

倒烧光、刀耕火种、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转向利用石铲(石耜)、石锄进行土地加工,连种若干年、撂荒

若干年的熟荒耕作。这一转变( )

A. 巩固了小农经济地位 B. 表明原始的农耕出现

C. 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D. 保证了人力资源需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的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前中期(中国)。根据材料“耕作制度由最初的生荒耕作制向熟荒耕作制

过渡,即由砍倒烧光、刀耕火种、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转向利用石铲(石耜)、石锄进行土地加工,连种

若干年、撂荒若干年的熟荒耕作”可知熟荒耕作通过利用石器进行土地加工,可以实现土地的连种,若干

年后进行撂荒,所以相对于生荒耕作更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的浪费,C 项正确;小农经济确立于

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 项;原始农业在生荒耕作时期就已出现,这个转变是耕作方式转变,不能表明原始

的农耕出现,排除B 项;材料信息与人力资源需求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 项。故选C 项。

2. 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管理归服的

“臣邦”和有蛮夷聚居的“道”;统一六国后,属邦与郡平级,主要在陇西地区辖有县、道,管辖界内的

蛮夷和秦人。这一变化( )

A. 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 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

C. 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 D. 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

根据材料“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统一六国后,属邦与郡平级”可知,秦朝统一六

国后,属帮的中央属性丧失,与郡平级,成为管辖少数民族的地方机构,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D 项正

确;属帮属性的变化是在秦统一六国后,排除A 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机构,非中央机构,排除B 项;西

北地区是秦国的发源地,因此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故选D 项。

3. 下表所示为东汉与盛唐城市分布的情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黄淮地区 长江—珠江地区 西北 总数

朝代 统计年份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东汉 140 700 59.3% 383 32.4% 98 8.3% 1181 100%

盛唐 740 615 37.5% 964 58.8% 60 3.7% 1639 100%

A. 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B. 水运交通主导城市分布

C. 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 D. 关中的城市化水平最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

确时空是东汉、盛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汉至隋唐时期,北方城市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呈现下降趋

势,南方城市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据所学可知,城市发展是对经济的折射,南方城市占全国比重呈现上升

趋势折射出南方经济得到较快发展,A 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水运交通对城市分布有影响吗,但是主导

说法绝对化,排除B 项;C 项说法不符史实,中国历史上并非任何时期都是南方比北方更稳定,排除C

项;据材料可知,黄淮地区城市分布呈现下降趋势,据材料无法得出关中的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认识,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4. 宋仁宗时的庆历新政,规定了省试先后分策、论、诗赋三场。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改用大义、论、策

取士,其中的大义或经义,要求考生用作文的方式来阐发儒家经典的义理,而论和策和之前一样均是考查

对时弊的解决方法。宋代两次变法中的这些举措( )

A. 注重选拔实用人才 B. 旨在培养变法人才

C. 触及官僚集团利益 D. 要求官员熟悉政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论和策和之前一样均是考查对时弊的解决方法”可得出两次变法

中通过变革科举,改革教材,选拔实用的变法人才,B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解决时弊,注重实用性,但结

合当时背景,主要是为变法革新服务,排除 A 项;材料中未体现触及官僚集团利益,排除 C 项;材料强调

选官制度变革,而非对于官员行政规范要求,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 明清之际的 思想家李二曲指出, “真知乃有实行,实行乃为真知”,主张用“酌古准今,明体适用”的

实学取代“凭空蹈虚,高谈性命”的俗学,把那些“明体而不适用”的人皆视为“腐儒”。这一主张蕴含

( )

A. 经世致用的思想 B. 薄古厚今的倾向 C. 天人合一的精神 D. 社会变革的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据材料思想家李二曲主张用实学取代俗学,结合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体

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A 项正确;材料“酌古准今”意思是:择取古代之事,用来比照今天的情况可知薄

古厚今说法错误,排除B 项;天人合一的精神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排除C 项;社会变革的意识在材料中

无法体现,排除D 项。故选A 项。

6. 张之洞是晚清重臣,在中国近代历史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表中实践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实践 结论

1884年4 月,任两广总督,积极联合黑旗军抗 保证清政府在对法军事斗

A

击法国侵略。 争中取得彻底胜利。

1893年 11 月,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 对清朝统治起到了双重作

B

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用。

1895 年,赞助和同情康有为创办强学会,并捐 积极参与政治体制变革,突

C

5000 元以充会费。 破中体西用的思想桎梏。

1900 年,同刘坤一等地方总督联络,签定了《东 促使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开

D

南保护约款》。 始走向解体。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致力于“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另一方面也为清

朝统治的自救失败埋下伏笔,B 项正确;中法签订《中法新约》,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

开,“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排除A 项;清政府张之洞是甲午战后“中体西用”的最具代表性的

鼓吹者,他在“用”的物质层面是洋务派,在法律和制度上借用西学西法;但在“体”的层面是毫不动摇,

坚守圣人之道,所以张之洞对“中体西用”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非突破中体西用的思想桎梏,排除C

项;“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但并不能一次说明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由此走向解体,

排除D 项。故选B 项。

7. 甲午战后, “西政”一词逐渐流行,1898 年初康有为在上书中说: “西政新书,多出近岁。”甚至张

之洞也以为“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西政”一词的流行,反映了( )

A. 维新救国思想成为主流 B. 现代国家认同观念兴起

C. 有识之士对西学认知的深化 D. 民族救亡自强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甲午战后(中国)。甲午战后“西政”知识大规模的进入,冲击了体与用的分界。张之洞在中西体

用的框架中特别重视“西政”,指出“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体现了有识之士对西学认知的深化,C项正

确;没有其他思想的传播情况对比,无法得出“主流”,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国家认同观念,排除B项;

民族救亡自强意识在洋务运动时期就有了,并非 1898 年才开始觉醒,排除D 项。故选C 项。

8. 如图为 1938年6 月《抗战画报》刊登的漫画《占领了徐州吗?》,画面中一断手的日本兵被各路反攻枪

口所逼,正狼狈逃离徐州。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徐州会战取得伟大胜利

C. 抗日宣传坚定国人抗战信心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扩大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WORD
付费下载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