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享文档>基础教育>试卷试题>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答案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答案
格式:docx页数:18页大小:8.4 M上传日期:2023-12-06 19:28浏览次数:136侵权/举报

禹州高中菁华校区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组(每题2分,共60分)读某区域地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王村在李村的( )A. 西北方向B. 东南方向C. 东北方向D. 西南方向2. 图中乙处表示的山体部位是( )A. 山顶B. 山脊C. 山谷D. 陡崖【答案】1. D 2. B【解析】【1题详解】图示方向默认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以王村在李村的西南方向,故选D。【2题详解】乙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B正确。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故选B。【点睛】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如图为手机微信的启动画面。这颗“蓝色弹珠”采用的是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罗17号太空船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 这颗“蓝色弹珠”实际上是一个( )A. 圆球B. 圆柱体C. 圆锥体D. 不规则的球体4. 关于这颗“蓝色弹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它有一根巨大的地轴B.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C.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D. 其表面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答案】3. D 4. A【解析】【3题详解】这颗”蓝色弹珠“是指地球,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D正确,ABC错误。故选D。【4题详解】这颗”蓝色弹珠“是地球,地球上实际没有地轴,地轴是人们假想的,A错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B正确;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 组成的经线圈,C正确;其表面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D正确。故选A。【点睛】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极半径是6356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形逆温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倒置现象。下图为张家口市崇礼区古杨树村附近等高线分布图(部分)和1、2号气象站2019年13月平均气温的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与1号站相比,2号站( )A. 光照强,气温高B. 海拔高,日温差小C. 气温低,气压高D. 气压高,风力大6. 1、2号气象站所在峡谷地形逆温现象常出现在( )冬季西北风显著时山谷风显著时9时至21时之间21时至第二天9时之间A. B. C. D. 【答案】5. B 6. D【解析】【5题详解】从左图中可以看出1号站和2号站的海拔存在差异,1号站的海拔在1650米~1700米之间,2号站的海拔在1700~1750米之间,2号站的海拔高于1号站,因此气温低、日温差小,气压低等,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6题详解】结合地形图,1号站地处海拔较低的山谷,2号站地处海拔较高的山坡,正常情况下应1号站气温高于2号站。结合右图中的气温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21时至次日9时之间,2号站的温度大于1号站的温度,出现逆温现象,该时段内山谷风较为显著,主要是夜间的山风,冷空气下沉至谷底导致的,正确,错误。该逆温现象具有明显的日差异,与冬季西北风关系不大,错误。综合上述分析,错误,正确,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C/100 m,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 图中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A.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B.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C. 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D. 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8. 圈层的特点是( )A.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B. 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C. 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D. 由海洋、河流、湖泊等组成【答案】7. C 8. A【解析】【7题详解】从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可以看出能为提供水源,能提供水源应为水圈;对产生降水过程,能产生降水应为大气圈;对提供氧气,能产生氧气应为生物圈。故、、应为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可推断应为岩石圈,C选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8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中圈层为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所组成的是岩石圈,A选项正确。岩浆发源于地幔,并非岩石圈,B项错误。生物圈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非岩石圈特点,C错误。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非岩石圈特点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它指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2022年10月12日16:00,备受瞩目的“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此次“天宫课堂”,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设地面主课堂(左图),在山东菏泽、河南郑州、云南大理设分课堂,新晋“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在空间站实验舱与地面学生进行天地互动太空科普课。这也是时隔6个月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右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此次太空授课当天,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 )A. a、d之间B. d、c之间C. c、b之间D. b、a之间10. 此次授课期间,设地面课堂的四城景象最可信的是( )A. 北京烈日炎炎B. 菏泽正午日影渐长C. 郑州大雪纷飞D. 大理春意盎然11. 第二次太空授课到第三次太空授课期间( )A.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北半球B. 北京日出方向逐渐偏北C. 江苏淮安昼先变长后变短D. 北极极夜范围先变大后变小【答案】9. D 10. B 11. C【解析】【9题详解】此次太空授课当天是2022年10月12日,介于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图2中a是冬至日,b是秋分日,c是夏至日,d是春分日。因此此次太空授课当天,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b、a之间,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题详解】此次太空授课当天是2022年10月12日16:00,此次授课期间,北京是秋季,不会是烈日炎炎,A错误;10月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菏泽日影渐长,B正确;郑州大雪纷飞应该出现在冬季,C错误;大理纬度较低,10月12日气温较高,但已开始进入秋季,D错误。故选B。【11题详解】2022年10月12日16:00,备受瞩目的“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这也是时隔6个月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的太空授课,由此可知,第二次太空授课应该是在4月份,此期间直射点先在北半球向北移动,过6月22日后向南移动到南半球,A错误;此期间北京日出方向先偏北后偏南,B错误;此期间江苏淮安昼先变长后变短,C正确;4月份至10月,4月份北极没有极夜,极昼范围先变大后变小,D错误。故选C。【点睛】太阳直射点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在赤道,然后向北半球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到达最北的北回归线,而后向南,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回到赤道。之后向南进入南半球,一直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到达最南的南回归线,而后向北再次回到赤道。2021年9月8日,新疆第一座光热发电站哈密5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正式进入并网发电期。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是利用定日镜将太阳光能反射到中部集热塔,塔内熔盐被加热,高温熔盐流入热熔盐罐中。当需要发电时,罐中的熔盐将水加热,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下图为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与华北平原相比,哈密(9332E,4249N)太阳能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削弱作用弱沙漠广布,地面辐射强A. B. C. D. 13. 除了拥有丰富的能源外,新疆打造大型新能源基地的基础条件是( )A. 经济发展迅速,电力市场潜力大B. 矿产种类多,高耗能产业规模大C. 配套设施齐全,特高压外送技术高D. 沙漠、戈壁面积辽阔,土地租金低【答案】12. D 13. D【解析】【12题详解】哈密(9332E,4249N)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比华北平原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地势比华北平原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故正确。与华北平原相比,哈密纬度较高,错误;太阳能丰富与否和地面辐射无关,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1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疆的电力市场主要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A错误;新疆生态环境脆弱,高耗能产业规模小,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新疆配套设施有待提高,技术水平较低,C错误;新疆沙漠、戈壁面积辽阔,土地租金低,D正确。故选D。【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是: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2、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多。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4、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地壳厚度。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示地区地壳厚度(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 N地附近地势变化显著C.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D. M地受地形影响显著增厚15. 绘制该地地壳厚度剖面图时,其0千米为( )A. 海平面B. 莫霍界面C. 岩石圈底部D. 软流层中部【答案】14. B 15. B【解析】【14题详解】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知,东部地壳厚度可低于38千米,西部山地高原厚度可达50千米以上,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大致由东向西逐渐增厚,A错误;N处附近等值线较密集,地壳厚度变化较大,说明此处地势变化显著,B正确;读图可知,图示地区的地壳由西向东逐渐变薄,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不具有由南向北逐渐增厚的特征,C错误;M地地壳厚度小于42千米,受地形影响此处地壳较周边薄,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地壳厚度是指地表至莫霍界面的垂直距离,莫霍界面是地壳的下界,因此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莫霍界面,B符合题意;海平面、岩石圈底部、软流层中部都不是地壳的下界,排除A、C、D。故选B。【点睛】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研究地层和化石是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中的意义在于( )确定岩石的绝对年龄确定地层的时间顺序确定地壳运动的类型推测古时的地理环境A. B. C. D. 17. 关于图中地层,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层形成的时间早于地层B. 地层形成于太古宙的主要成矿期C. 地层化石可反映古生代环境D. 地层形成中伴随着联合古陆解体【答案】16. C 17. C【解析】【16题详解】确定岩石的年龄一般根据碳14等测定时间,不是根据化石,错误。通过研究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正确。研究化石无法确定地壳运动的类型,错误。通过研究化石,根据生物的习性可以推断古地理环境,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17题详解】图中地层位于所有岩层的最上部,形成的时间最晚,A错误。地层中含有鱼类化石,形成于古生代的志留纪时期,B错误。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形成于寒武纪时期,寒武纪属于古生代,C正确。地层位于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下方,形成于前寒武纪时期,而联合古陆解体于中生代,联合古陆在中生代分裂解体,D错误。故选C。【点睛】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隐生宙、显生宙。隐生宙现在已被细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a、b、c为三个相邻的气压带、风带,图I中示意一年内受其控制的五个不同的沿海地区,图示意地气温和降水量,图示意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完成下面小题。 18. 下列与c风带的风向基本符合的是( ) A. AB. BC. CD. D19. 图中最符合地气候状况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20. 生活在地和地的动物如蚂蚁、鼠类都有在地下打洞的习性,这是因为地下( )A. 水分充足B. 湿度较大C. 食物丰富D. 温度较高【答案】18. C 19. C 20. B【解析】【18题详解】读图可知,地7月气温高,位于北半球,地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呈现典型的雨热不同期特征,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68月)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冬季(12月次年2月)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因此,a是副热带高压带,b是西风带。a、b、c为三个相邻的气压带、风带,则c为东北信风带,C正确,ABD错误,故选C。【19题详解】读图可知,甲属于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乙属于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丁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地全年受b风带即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丙气候符合,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题详解】由上题分析可得,a是副热带高压带,b是西风带,c为东北信风带,地和地都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地表气候干旱,昼夜温差较大,不适合生物生存,而地下湿度较大、温度较为稳定,蚂蚁、鼠类多在地下打洞,B正确;地下水分充足不利于其生存,易导致洞穴坍塌,A错误;食物主要来自地面,C错误;地下温度低于地面,D错误。故选B。【点睛】常年受西风带控制的地区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其气候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近些年来,人们在黄河下游河岸滩地上打井开采地下水,取代了直接从河流取水的取水方式。下图示意黄河下游某河段傍河开采地下水的范围。完成下面小题。 21. 该河段傍河开采地下水的独特优势条件是( )A. 河床地势较高B. 河流径流量大C. 河流流速较快D. 河水结冰期长22. 与直接从河流取水相比,傍河开采地下水主要是为了( )提高取水水质增大取水规模降低取水成本减轻生态干扰A. B. C. D. 23. 傍河开采地下水能增强水循环环节是( )A. 地表径流B. 蒸发C. 降水D. 下渗【答案】21. A 22. B 23. D【解析】【21题详解】该河段位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地势较高,河流水位高于两岸地面,河水始终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丰富,A正确;由于上中游的引水和下渗,该河段径流量并不大,B错误;黄河下游位于冲积平原,流速较慢,C错误;黄河下游位于华北平原,纬度相对较低,河水结冰期较短,D错误。故选A。【22题详解】由于黄河下游河水含沙量大,直接取水会导致泥沙大量淤积,傍河开采地下水,通过沉积层的过滤与净化,水质更好,正确;直接取水使河道的水量减少,河流水文特征和生态发生变化,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开采地下水可以减轻生态干扰,正确;傍河开采地下水的取水规模较小,错误;傍河开采地下水会增加取水成本,错误。组合正确,故选B。【23题详解】黄河下游位于冲积平原,形成疏松深厚沉积层,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渗,下游为“地上河”,河流水位高于两岸地面,河水大量下渗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丰富。大规模傍河取水使得地下水位降低,河流下渗补给水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D正确;河流下渗补给水量增加,使得河流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少,A错误;地表水减少,裸露水域面积减少,会使得蒸发减少,B错误;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傍河开采地下水对降水的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D。【点睛】地表径流的影响因素:年降水量,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植被,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蒸发,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人类活动,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大峡谷,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河流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下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下右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A. 风力堆积B. 河流堆积C. 冰川堆积D. 海浪堆积25. 该沙丘的沙源直接来自( )A. 附近山脉B. 青藏高原疏松的土壤C. 江心沙洲D. 塔克拉玛干沙漠26.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 B. C. D. 【答案】24. A 25. C 26. C【解析】【24题详解】材料信息显示,该地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携带沙洲和河漫游上的沙粒,受江边地形相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A正确;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不是河流或者冰川堆积形成,BC错误;此地距海较远,没有海浪作用,D错误。故选A。【25题详解】材料信息显示,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因为该地降水集中在6-9月份,可知该地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位较低,河滩和沙洲便裸露出来,成为沙丘的沙源,C正确;附近山脉少沙源,青藏高原土壤不疏松,AB错误;塔克拉玛干沙漠距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较远,且受重重山脉阻挡,不会成为该地的沙源,D错误,故选C。【26题详解】受风力作用影响,沙丘由河漫滩向河流北岸山麓移动,即由低向高处移动,BD错误;沙丘迎风坡一侧坡度较缓,背风坡一侧坡度较陡,A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风沙活动形成的原因可从物质、动力、环境(气候、植被)等角度进行分析。沙源丰富,风沙活动的物质来源丰富;风力大,多风沙活动;气候干燥,多风沙活动;植被覆盖率低,易产生风沙活动。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完成下面小题。27. 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A. 基岩风化B. 流水搬运C. 冰川搬运D. 风力搬运28. 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温低B. 大气含氧量低C. 蒸发弱D. 太阳辐射强烈【答案】27. D 28. A【解析】27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其来源不是基岩风化,A错误;冰川搬运不具备分选性,冰川沉积物的粒径大小为杂乱无章,C错误;流水搬运来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而草毡层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B错误;风力搬运范围广,不受地表起伏影响,所以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多来自风尘输入,其来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与河流沉积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旱区,D正确。故选D。【28题详解】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受到抑制,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A正确;土壤中的根系主要是进行厌氧分解,空气中的含氧量对土壤中根系的分解影响较小,B错误;蒸发弱、太阳辐射对土壤中植物死根分解影响较小,CD错误。故选A。【点睛】草毡层是联结成片的毡状草皮层,在青藏高原是一个常见但不寻常的现象。这一厚度仅约20 cm的土层,是高寒草甸土壤生产力、水分涵养、碳固定、气候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的主要载体,对维系高原草甸生态系统稳定及牧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南美洲最南端岛群(下图)隔麦哲伦海峡与南美大陆相望,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其主岛火地岛地形多变,西部海湾众多,多幽深的峡湾,海岸曲折。此地夏凉冬冷,地区年降水量差异显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 火地岛西侧海岸线曲折主要是因为( )风力的侵蚀作用冰川的侵蚀作用海浪的侵蚀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A. B. C. D. 30. 火地岛西侧苔藓分布广泛而无高大树木生长,是因为该地( )A. 降水多,水土流失B. 气温低,西风强劲C. 纬度高,光照不足D. 坡度陡,土层太薄【答案】29. B 30. B【解析】【29题详解】火地岛西侧是安第斯山脉的一部分,海拔高,纬度高,第四纪冰川侵蚀作用强,冰川地貌发育,正确;火地岛位于盛行西风带,盛行西风加强了海浪的侵蚀能力,正确;风力与河流的侵蚀作用对海岸地貌的形成影响小,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30题详解】火地岛由于纬度较高,气温低;西侧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且西风强劲,较高大的植物无法生长,只能生长适应能力强的苔藓类植物,B正确;降水多,水土流失、纬度高,光照不足不是无高大树木的原因,西侧也有坡度较缓的区域,坡度陡不是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点睛】火地岛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海拔180~600米,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物和火山灰砾,海岸线较平直;西部多峡湾、半岛,海岸线曲折。二、综合题(共40分)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4月13日上午,日本政府召开相关阁僚会议,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废水(157万吨)。此条消息,瞬间成了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头条新闻,引发多国抗议。据德国的一家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的电脑计算结果显示,从福岛第一核电站排放有核废水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就将遭到核污染影响。(1)日本的福岛核电站遭受核泄漏的核废水向海洋排放以后,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应该紧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区域认知)(2)2011年3月,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一些辐射性物质为什么会通过风传播到我国的大陆地区?(综合思维)【答案】(1)福岛核电站位于沿海,核泄漏后产生的核废水排放到海洋中后导致海水受到污染,会随着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到北美洲沿岸。 (2)日本是我国的近邻,同属东亚季风气候区,污染物通过大气运动会扩散到我国大陆地区。【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核泄漏等知识点为材料,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日本的福岛核电站遭受核泄漏的核废水向海洋排放以后,福岛核电站位于沿海,核泄漏后产生的核废水排放到海洋中后导致海水受到污染,会随着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到北美洲沿岸。【小问2详解】2011年3月,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日本是我国的近邻,同属东亚季风气候区,污染物通过大气运动会扩散到我国大陆地区。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塔尔沙漠地处南亚,周围风成黄土分布广泛。该区域沙漠及黄土分布区为平原地形,东南、东北、西北为山脉和高原。研究表明,塔尔沙漠是印度西北部及巴基斯坦东部沙尘暴的主要物源区,且该区域沙尘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古印度原始农耕文明遗址多分布在该区域的黄土区,而非雨林区。下图示意塔尔沙漠位置,图中A地黄土粒径比J、M两地小。 (1)推测新德里沙尘暴发生频次最高的时段及此时的盛行风向,并简述判断理由。(2)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A地黄土粒径比J、M两地小的原因。(3)说明相比于雨林区,黄土区有利于原始农耕文明发展的自然条件。【答案】(1)时段:4一6月。风向:西南风。理由:塔尔沙漠为风沙源地,沙尘物质丰富;新德里位于塔尔沙漠的东北部;4-6月该地雨季尚未到来,盛行西南风且风力较大,使沙尘物质运移至新德里附近。 (2)A地处于古沙漠边缘,受风沙活动影响小;A地位于西南风下风向,距离夏季风源地较远。 (3)黄土区植被稀疏,易于烧荒开垦;黄土疏松多孔且肥沃,透水透气性好,有利于耕种;黄土区光照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塔尔沙漠的风成黄土、沙尘暴、黄土粒径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风沙活动、风力搬运作用、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本小题主要从沙源地与新德里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图中塔尔沙漠的活动沙丘作为沙源地,沙尘物质丰富;新德里位于塔尔沙漠的东北部,即塔尔沙漠位于新德里西南方位,西南风可将风沙搬运至新德里;风力搬运作用较强的时期应降水较少,每年的46月该区域雨季尚未到来,盛行西南风且风力较大,此时沙粒较为干燥、疏松,易被风力搬运,使得风沙运移量大、运移距离远。所以新德里沙尘暴发生频次最高的时段为4-6月。【小问2详解】本小题可从沉积物颗粒大小与沙源地、风源地的距离等角度进行思考。与J、M两地相比,A地处于古沙漠边缘,距离沙源地较远,受风沙活动影响小;A地位于西南风的下风向,距离夏季风源地较远,夏季西南风较弱,风力搬运作用较弱。【小问3详解】农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地形、水源、土壤等。本小题主要从黄土区有利于烧荒,土壤、光照条件较好等角度作答。原始的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主要方法是将地上的植被烧毁,然后耕种。黄土分布区植被较稀疏,易于烧荒开垦;黄土疏松多孔且肥沃,透水透气性好,有利于开垦种植农作物;黄土分布区光照较雨林区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3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加拉帕戈斯群岛隶属厄瓜多尔,位于东太平洋三大洋流(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和赤道逆流)的交汇处,由7个大岛、13个主要岛屿、23个小岛和50个岩礁组成。该群岛东西约为300千米,南北约为200千米,距离南美大陆约1000千米,由海底抬升的熔岩堆积物形成。虽然该群岛距离赤道近,局地时常发生浓雾,只有一些仙人掌和灌木丛分布在其沿海地区。下图示意加拉帕戈斯群岛地理位置。 (1)分析该群岛沿海只有一些仙人掌和灌木丛分布的原因。(2)分析加拉帕戈斯群岛局地时常发生浓雾的原因。【答案】(1)受秘鲁寒流影响,气候干燥,适合耐旱仙人掌和灌木丛生长;多浓雾,光照条件一般;受火山熔岩影响,植被易被破坏。 (2)群岛多山地,海域所处纬度低,水汽蒸发,沿山地抬升易凝结成雾;受秘鲁寒流影响,水域温度低,若局地暖湿气流流经,水汽凝结,易形成平流雾。【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该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区域海域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使得气候干燥,只能适合耐旱的仙人掌和灌木丛的生长。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局地地区多发生浓雾,使得区域光照条件一般。岛屿形成受火山熔岩的影响,火山熔岩会破坏高大植被,所以该群岛沿海只有一些仙人掌和灌木丛分布。小问2详解】根据图示以及材料信息可知,群岛多山地,而该海域地处赤道附近,海域水汽蒸发,遇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容易形成雾。同时,区域海域受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水域温度低,如果局地地区暖湿气流流经,水汽遇冷,饱和水气压降低,易凝结成雾,形成平流雾。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